亚洲一区电影_精品免费久久久久久久_猎手阿图门_欧美xxxx新一区二区三区

設為主頁 收藏網站

今天是:loading...


您的當前位置: 首頁 > 項目動態

傾力扶貧 情滿巴蜀——姜大明一行赴四川調研側記

來源:國土資源部網站    作者:    發布時間:2016-05-18    點擊數:loading...

QQ截圖20160518060842

圖為姜大明一行在巴中市巴州區枇杷村增減掛鉤項目區現場與當地村民親切交談。 特約記者 唐 麗 攝 

5月的四川,萬木蔥蘢,山花爛漫,一派生機盎然。5月13日~16日,在四川參加烏蒙山片區區域發展與脫貧攻堅部際聯系會議和國土資源部土地政策支持扶貧開發及易地扶貧搬遷培訓班期間,國土資源部部長、黨組書記、國家土地總督察姜大明一行輕車簡從,帶著國土資源部黨組對烏蒙山區、汶川地震災區、秦巴山區的深情厚誼,深入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綿陽市北川縣,巴中市巴州區、平昌縣等縣(市、區),進農戶、踏田頭,走訪群眾,對土地整理、增減掛鉤助推脫貧攻堅工作進行專題調研。國土資源部黨組成員、副部長王世元,國土資源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國家土地副總督察張德霖,四川省委副書記劉國中,四川省副省長曲木史哈等一同調研。

土地整理孕育發展新動能 

5月13日下午,姜大明一行剛下飛機,顧不上休息就趕往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昭覺縣地處大涼山腹地,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縣和全省少數民族第一大縣。由于經濟綜合實力弱、社會發展程度低,目前還有貧困村191個,貧困戶12064戶,貧困人口46467人,是全國扶貧開發重點縣。

經過一個多小時車程,姜大明一行來到昭覺縣碗廠鄉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區。只見項目區內一條條寬敞的道路通向田間,一條條筆直的田埂一望無垠,新建的梯田規模宏大。該項目由昭覺縣財政投資1335萬元,建設規模2174畝,新增耕地1485畝。

土地開發整理之后,地里種些什么,這是姜大明關心的問題。

“今年計劃種植2700畝瑪咖,當年就可以實現全鄉人均增收1600元以上。”中科院的農業科技人員微笑著說。

姜大明欣慰地說:“土地開發整理只有和農業產業發展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幫助群眾致富增收。”

據昭覺縣縣委書記子克拉格介紹,全縣近年來共立項實施土地開發整理項目11個,新增耕地1.72萬畝。通過實施土地開發整理,農業產業化發展有了新的載體,可以增加項目區群眾收入3000多萬元。

聽著子克拉格的介紹,姜大明連連點頭。他說,國土資源部支持貧困地區要在山水上做文章,讓土地要素活起來,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

新村建設共享發展成果 

姜大明接著來到昭覺縣解放鄉火普村。這里2015年人均純收入僅為2540元,是典型的貧困村。村民阿子瓦莫是村中的貧困戶。

“您好,我們來你家看看。”姜大明拉著阿子瓦莫的手走進他的家中,隨即送上了慰問金。

“你家有幾口人?每年收入多少?”姜大明關心地問道。

“有4口人,大的孩子22歲在讀大專,小的在念小學。全家人均年收入2041元。”阿子瓦莫回答。

看著昏暗破舊的土坯房,姜大明問阿子瓦莫:“馬上要搞新村建設,你是愿意繼續住在這里,還是愿意去新村住?”

“我想住新村!”阿子瓦莫向姜大明表達了自己對新生活的渴望。

據悉,火普村增減掛鉤項目計劃兩年內完工,將建設172套具有彝族特色的新居。

姜大明親切地和在場群眾打招呼,并與他們合影。姜大明說:“黨中央明確提出,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不能丟下一個貧困群眾。有了好的政策,我們自己更要樹立自力更生致富的信心,希望大家早日過上富裕、幸福的好生活。”

鄉親們紛紛表示將盡自己的最大努力,爭取早日脫貧。

在解放鄉燕子洛村,彝家新寨如同嬌艷的索瑪花點綴山間。正是國土資源部每年下達的單列用地計劃指標精準保障了該村的彝家新寨建設。

“房子比過去亮堂多了,還有獨立的衛生間、廚房。搬進新居后,家里又養了60多只羊,一年可以出欄20多只,年收入有一萬七八千元,生活真是越過越開心。”養殖大戶俄爾日土開心地對姜大明說。

看著鄉親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姜大明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銘記友誼感恩援建 

5月15日,姜大明來到“5·12”汶川特大地震極重災區——綿陽市北川縣考察災后重建新貌。在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和災后重建的關鍵時期,時任北川對口援建省——山東省省長的姜大明與北川人民風雨同舟。

此次再入北川,姜大明先后考察了巴拿恰商業街、北川幸福館、北川風俗博物館等地。“每次回到北川,都看到了北川發展的新希望、看到了羌鄉群眾奮進拼搏的新面貌。” 姜大明高興地說,援建雖然已經過去,但友誼卻是永恒的。“對北川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可喜變化,我發自內心地高興。”

北川縣委書記賴俊說:“汶川特大地震后,山東省積極響應黨中央、國務院的號召,把北川作為‘山東的一個特殊縣’傾力援助,在極短的時間內促進北川發生了脫胎換骨的歷史巨變。北川將不忘恩情,用實實在在的發展變化回報無疆大愛。”

政策疊加安居興業解困 

5月16日,姜大明一行來到巴中市巴州區水寧寺鎮枇杷村。一座座粉墻黛瓦的鄉村新居掩映在綠樹叢中,一條條水泥路串聯起農家小院,新修建的村文化廣場設施齊全……這是巴中市利用國土資源增減掛鉤、土地整理、地質災害避險搬遷“三大”政策助推脫貧攻堅帶來欣喜變化的一個縮影。

“政策落地后,枇杷村年人均收入達到11000元以上,貧困戶由82戶減少到13戶,貧困發生率由22.9%下降到3.6%。”聽著村支部書記楊彬的介紹,看著枇杷村的變化,姜大明連連點頭稱贊。

在村民金光志家里,姜大明與他拉起了家常。

金光志告訴姜大明,他家原來住在半山腰,盡管每逢下雨村干部都來組織撤離,但還是擔心發生滑坡。“現在好了,新房子建起來了,土地流轉了,我在家門口就可以打工。土地流轉后每畝地一年的租金是550元,打工能掙一萬多元,再加上土地入股后的分紅,生活真是安逸多了。要感謝黨的好政策!”

國土資源政策如何助推脫貧攻堅,是姜大明十分關心的問題。

楊彬介紹,用活增減掛鉤政策,實行拆舊獎補增加了農民財產性收入;實施土地整理推動農業產業規模經營和可持續發展;避險搬遷從根本上“挪窮窩”、“斷窮根”。三大政策疊加,實現了安居、興業和解困。

“沒有這些項目,我一輩子也住不進這么好的房子。”金光志認真地說。

姜大明拍著楊彬的肩膀說:“老百姓滿意了,我們就放心了。你還得帶領著大家繼續往前走,還得創新,要學深悟透、用好用活政策,土地可以變成金。”

駟馬水鄉是平昌縣近年利用增減掛鉤政策打造的城鄉一體、產居一體綜合體,旅游服務、現代農業、能源工業相融,走出了山區脫貧致富的創新之舉。穿山林、過農家,看小橋流水人家,賞碧水垂柳翠楊,姜大明不時點頭:“增減掛鉤政策實質上是以城帶鄉、以工哺農的區域補償制度,在切實用好用活用足國土資源支持政策方面,巴中已走在了前列。接下來,各地都要充分釋放政策潛力,確保國土資源各項扶貧政策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地址:巴中經濟開發區貞女街51號 郵編:636000
蜀ICP備2024047060號-1
技術支持:成都冠群信息技術有限公司